南方電網廣東惠州博羅供電局工會的家訪活動已持續8年。8年來,該局近800名職工中,近600名都有過被家訪的經歷。相關工會干部稱,家訪搭起了“職工小家庭”與“企業大家庭”之間雙向溝通的橋梁,促進了勞動關系和諧。職工們都很歡迎工會此舉,感到工會真真正正是“娘家人”。
見此報道,十分感動和感慨。家訪,曾流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國企,進入新世紀,隨著時代變遷,這種暖心的溝通和服務方式逐漸式微。進入“互聯網+”時代,家訪這種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更似明日黃花,過時了。
真是這樣嗎?未必。
變中有不變,是《易經》中的哲學。崇尚變化創新的現代化時代里,總有些事物是需要“守舊”才讓人感覺美好。中國人向來倡導家文化,有家國一體的信仰,在企業層面倡導“愛企如家”。而工會一向有建設“職工之家”的傳統,工會人還直接定位是職工“娘家人”。這些,都沒有過時。
博羅供電局工會的家訪就是一種“到家”的服務理念和要求,是對工會優良傳統的現代傳承。這傳承是深受職工歡迎的。供電職工分散在各個地頭作業,非常需要這種“到家”的工會服務把他們的心凝聚在一起,團結在一起,實現快樂工作和生活。跳出供電局看看其他行業,也是如此。
現代化是一把雙刃劍。一方面我們有了最大程度的自由,釋放出空前的勞動創新能力,另一方面卻也會讓我們患上現代病。作為“打工人”,有時會感到一種原子化的孤獨,我們會想家。面對職場和社會競爭的“壓力山大”,我們會焦慮。我們真的感到,傷病需要探視,貧困需要幫扶,苦惱需要傾訴,遇到開心事也是需要分享的。而工會,要做職工需求的第一知情人和有力的幫助者,工會家訪則能起到路徑、橋梁、紐帶的連通作用。
不是已經“互聯網+”了嗎?一機在手,家事國事天下事,事事了然。各地工會的“互聯網+”式服務也正開展得如火如荼。但互聯網向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只是一種智能化的工具而不能代替人心本身。有效的服務和溝通還需要“面對面、心貼心、實打實”。發個信息,來個視頻通話,有時還真不如叩門到職工家,拉家常、遞紙巾、送油米等,更能表達“娘家人”的關懷。
“互聯網+”可助工會“強三性、去四化”,但也要警惕“互聯網+”式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。
?。ň庉嫞亨嚺瀣摚?/p>